校史略记

一、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武昌

BV宝威体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痛感国家贫弱,目睹农村凋敝,主张教育救国,以济时艰。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为了发展本省乡村教育,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以厅长之职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1932年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1935年又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当时学院设有农业学校、农场和青山教育实验区,供教学和学生实习使用。还在校外举办了民众夜校、民众教育馆,馆内民众乐于静听演讲,勤于练习国术,潜心受教,开创了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民众结合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于1935年6月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消息传到武汉,爱国学生无不义愤填膺,热血沸腾。12月17日,武汉5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正式成立武汉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20日,在学联的组织下,l万余人参加了游行。21日游行队伍由武汉大学学生带队,22日即由我院学生带队。游行队伍在武汉关上岸,经江汉路,准备穿过法租界进人日租界示威,受到当局的阻止,改由中山大道前进,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25日,武汉被国民党当局宣布戒严。

尽管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镇压一二九运动,我院学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运动的前列,并在武汉大、中学校中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作用,在学校的历史上谱写了抗日救亡、不畏强权的光辉一页。

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办。

二、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成立于恩施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建立临时省会,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我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此时自1936年停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已经整整中断了5年。

其时正值国难当头,复校后的师院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最突出的问题是无力兴建校舍。于是因陋就简,利用原森林公司和茶厂的旧房权作校舍之用,多为木架板构造。另外,就地取材用杉树皮、木架临时搭了几间教室,凑合着开学上课。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师生犹抱教育救国、卧薪尝胆之精神,不改其志。复校后的第一年,学院设有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专修科分设国文、英文、数理、音乐、体育五个教学组。

在回忆这段校史时,陈友松先生是不可不提的。陈友松,男,湖北京山人。他幼年家贫,学习刻苦,得教会资助方能上学并走完一段学程,后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2年秋,因学生反对我院院长一职一直由教育厅厅长兼任,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先生等人出面,从西南联大请来陈友松先生担任院长一职。

陈先生就任院长后,励精图治,矢志扩大本院规模,学院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42年秋到1943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解聘了对待学生作风恶劣的原训导长,全校师生员工生气勃勃,全校上下充满生机活力。但当局制约过多,尤其是与前任院长、教育厅厅长张伯瑾、陈诚办学意见不合,陈友松遂于1943年7月愤而辞职,卖书做路费返回西南联大。清江之水何浪浪,复楚贺志走他乡,这有感而发的诗句,真切反映了陈先生当时的复杂心情。

尽管在任职期间遭受极大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辞职后的陈友松先生仍然十分关心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回联大后,他于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重庆四处奔走,呼吁改组本院为国立大学。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极力支持,亦四处奔走,广为号召。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学院即奉命改制,将原来的科改系,到1945年,国师初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三、抗命请愿与国师回迁武汉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荆沙古城往昔的繁华已成烟云,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同时碍于交通不便,图书杂志不易购得,名流学者无法延揽,不少教授纷纷辞职。为改善生活,保证学习,1947年春,国师学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命请愿斗争,要求归迁武汉。从2月26日至4月6日,600余名学生前往武汉省府请愿,并得到了武大、中华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声援,迫使当时的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出面安抚,教育部特派教育次长赴汉调处。其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为湖北学运史所罕见。

1948年5月,国师正式迁往武汉。学生先期借住武汉大学附属医院(今湖北教育学院),图书仪器随后陆续运回。9月、10月间,学校整体迁往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

国师归迁武汉不久,就发生了八四事件。7月31日,院方签发空头支票一张,作为学生8月份的伙食费,致使8月1日全院学生断炊。部分学生前往院长王治孚住宅请求合理解决,其竟匿而不见。一学生见蒋介石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堂屋正中,气愤之下将其摔碎。事发后,王治孚报告教育部要求解散国师,严惩25 名为首的学生。8月4日,教育部电令解散国师。电令到达,师生群情激昂。8日,国师学生自治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报告事实真相,散发《为反对教育部无理解散湖北师范学院,抗议无耻栽诬二十五位同学敬告社会人士书》。17日,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中华大学开会声援国师同学。18日,国师教授会作出严正决议,电请教育部收回解散国师成命。9月4日,教育部任命新院长,变相收回成命。不久,法院亦对王治孚劣迹提起诉讼。至此,八四事件取得斗争胜利,国师得以生存。

国师迁回武汉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一大批学生在频繁的学运中受到了锻炼,先后加入了党组织并投奔革命工作,为武汉、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根据当时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国师无固定校址的实际情况,国师停办,进行整理,国师教师,或自行联系工作,或由接管部统一安置和调派。在校学生,或参军参干,或转入他校继续学习。图书仪器等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从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立,到1949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受接管,计18年历程。18年中,虽经5年停办,几度迁徙,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却培养各类人才1484人。回首18年的风雨历程,学院不因时乖运蹇而败萎,不因反动摧残而丧志,反而愈挫愈勇,艰难向前。

四、湖北教育学院诞生与教师进修学院成立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正式成立,1949年10月 15日开学上课。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学院设有附师,另设有附一小、附二小、附三小,为本院师生实习之用,后改为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工人业余学校各一所。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为落实调整方针,将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以解决本省师资极其缺乏的矛盾和适应将来教育发展的要求。当时的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11科,另设有文教行政干部班、政治班。

五、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

1953年,中央决定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调整工作。同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点,要扩充现有的高等师范学校,有条件、有准备地建立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根据以上精神,宝威体育适时呈请教育部批准将本校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并于1954年4月获得批复同意。1955年8月,为适应发展需要,师专全部迁址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为适应湖北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一所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同时,还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做出这一决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师专,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二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将师专发展成为师范学院。

两校合并后,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并将此作为永久校址。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学生达到2138人。学校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校园基本建设快速发展,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不斯改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经验日臻丰富,基本具备了高等师范学院的条件。

六、武汉师范学院建立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

新组建的武汉师范学院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 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学院组织机构为二级建制,行政机构设九科三室,即教务科、出版科、人事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财务科、膳食科、卫生保健科及秘书室、基建办公室、生产办公室,院党委下设组织部和宣传部。1958年成立的武汉师范学院已经基本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

文革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大环境的极大影响。文革结束以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8年,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八年规划》(草案)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制定了1978-1985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八年中,前三年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以整顿打好基础为主;后五年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过努力,把学院办成专业齐全、教育质量较高、科研成果较多、名项工作先进的师范院校。围绕八年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开展多层次办学;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党的建设,改进领导作风,搞好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七、BV宝威体育成立

1984年1月,湖北省委鉴于我省省属高校规模小、条件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为统筹安排和发展我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同时上报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BV宝威体育。

9月26日,BV宝威体育成立大会隆重召开。黄知真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对BV宝威体育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武汉师范学院成立三十多年来为全省培养大批人才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BV宝威体育全体师生员工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办好BV宝威体育做出新的贡献。徐章煌校长代表学校讲话,表示热烈拥护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锐意改革、努力工作,把BV宝威体育办成以师范为主,文、理、管多学科的开放型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省长黄知真、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共同为BV宝威体育揭牌。

BV宝威体育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BV宝威体育,是宝威体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BV宝威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BinG百科 2016 BV宝威体育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鄂公网安备